為進一步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2021年4月,省文化和旅游廳開展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10月,成立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委員會和專家評審組,對16個市、2個省直管縣(市)及9個省直單位推薦申報的274個項目進行審議,提出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147個(新入選項目130個、擴展項目17個),現予以公示。 公示期為2021年12月17日至2022年1月5日,如有異議,請于公示期內以書面或電話方式向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反映,反映人需提供有效聯系方式及相關依據。
郵寄地址:合肥市馬鞍山路509號省政務大廈B區1706室
第六批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推薦項目名單









地處大別山山麓,亞熱帶北緣,雨量適中,日照充足,花生在六安長得尤其旺盛。在當地人勤勞而靈巧的手里,花生不僅僅是農作物,它與麥芽糖相遇,搖身一變成為最甜蜜的美食——徐集花生糖。
徐集花生糖采取祖傳制作工藝,精選優質花生米,純正麥芽糖精制而成,口味清甜,脆中帶酥,低糖爽口,不粘牙,香氣宜人,數百年來深受群眾喜愛。離著老遠,就能聞到清甜的麥芽糖香;拈上一枚,放入口中,花生香味沁入心脾;輕輕咀嚼,不用太大力,齒間便彌漫著酥脆的感覺……相傳,徐集花生糖制作技藝,從明末清初就有了,2014年,徐集花生糖制作技藝,被評為市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裕安區徐集鎮,傳統技藝制作出的花生糖,成了當地乃至六安城區的一大特色。近年來,小小的花生糖更是在春節期間,隨著走親訪友的人們,走遍大江南北。
六安鮑氏慈孝文化倡導“忠”“孝”“慈”“廉”,即為國盡“忠”,為父母敬“孝”,對人民大眾“慈”愛,為官參政要“廉”,距今已近700年歷史。六安鮑氏源自安徽徽州棠樾,元朝末年(約1330年)鮑暹受朝廷委派來六安州任學正,后定居六安。徽州棠樾鮑氏以“慈孝”著稱。南宋末年徽州府將叛亂,棠樾鮑宗巖不幸被亂軍捉住,躲在山洞里的鮑宗巖兒子鮑壽孫見狀,便從山洞里跑了出來,跪倒在匪首面前,請求把父親放掉,自己代父去死。叛軍被父子倆的真情所感動,于是把他們都放了,此事廣泛流傳,被寫入了宋史。明永樂皇帝朱棣御制錦旗,刻碑龍山慈孝堂,并御制詩:“父遭盜縛迫兇危,生死存亡在一時。有子詣前求代死,此身遂保百年期。救父由來孝義深,頓令強暴肯回心。”鮑家父子全仁孝,留取名聲照古今。”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也御筆賜書一聯:“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 元、明、清歷朝皇帝為六安鮑氏后人嘉封的圣旨有三十七道之多。